2017年5月23日上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先生为《大学语文》和《汉语言文学》班的参训学员开了题为《文本阅读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的学术讲座。孙绍振是享誉华文世界的文艺理论家和文学评论家,近年来因有感于语文教育的病疴,而将研究触角延及文本的解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出版了《名作细读》、《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经典小说解读》、《月迷津渡》等解读文本的实践力作,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版了《文学文本解读学》的理论专著,成为中国大陆文本解读学的知名专家。
孙教授先从当前语文教育的病疴谈起,指出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文章写作(作文)和口语交际的三个方面都不尽如人意,而这三个方面是中文教师最应当重视和关注的课功。孙教授认为相比文章写作和口语交际,文本解读最为不易,也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功力。在他看来,文本解读的任务是从“知”到“不知”,再到“知”。学生最初的“知”只是停留在字面语义的“知”,而文章的审美价值和情感体验则是需要进一步阐释和解读的内容,此为藏匿于文本中的“不知”,教师的顺利解读和完美阐释,最终才能实现由“不知”到“知”的跨越。但是由于人类心理和文本本身存在着“封闭性”的局限,因此常常给读者带来赏析的障碍。面对这种“封闭性”的局限,我们需要突破原有的经验、原有的观念和理念,尤其需要通过广博的学习,以使原有的知识图式和格局更加开放,更加具有广度和深度,从而对陌生的信息具有更加敏锐的吸收能力和同化能力,最终使我们能够突破头脑的思维箩筐,洞察文本,生动地阐释文本。
在文本解读的实践论方面,孙教授提出:要善于使用“还原法”,即通过对文本的深入体察,对文本的“艺术感觉”、“多种形式”、“情感逻辑”、“价值”、“流派”、“风格”等进行分析、比较和还原,这样才能解释作品的奥妙,才能成为一位“懂艺术”的人。孙教授强调在对文本进行微观分析中,还要注意把握“情”与“感”的关系、“情”与“理”的关系、“情”与“动”的关系以及“情”与形式的关系。
孙教授的讲座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全场笑声、掌声不断,给学员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