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国龙教授做《通假字、新语文学和出土战国秦汉简帛的研究》 讲座

发布时间: 2017-05-26      访问次数: 465

2017年5月25日上午,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来国龙副教授为福建省2017年闽台师资联合培养项目《大学语文》和《汉语言文学》班的学员们开了一场题为《通假字、新语文学和出土战国秦汉简帛的研究》讲座。

来教授从研究通假字的传统方法入手,介绍了原有的概念与定义、对通假字进行的“本有其字”与“本无其字”的区分、本字的概念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对通假字的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梳理出“清代学者—章黄—罗王—古文字研究”到“高本汉—董同龢”这两条研究路线,并概括出这两条路线所取得的两大突破:清代学者突破汉字形体束缚,因声求义;高本汉、董同龢利用现代语言学知识破除一声之转的习见。来教授更进一步指出:通假字的研究涉及语音的时代性、方言的地域性、甚至连读音变等现象,不可简单看待。要用现代语音学的方法,重新审视通假字。

欧洲中世纪写本研究中新语文学的研究给通假字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学术启示。传统语文学的研究是建立在一个“原始文本”的假设之上的,而新语文学则强调传统语文学所认定的“原始文本”只是一种假设,是一个不能成立的想象。这一观念启发我们:要警惕对于“本字”“本义”的过度追求、要警惕用今本去套古本,要把不同的版本放到不同的时空环境中,更加历史地看待文字与文本。由这种观念出发,则对通假字的研究要进行共时通假与历时通假的区分,通假字的研究应该也是在一个共时平面上的研究。

来教授的讲座能够跳脱传统研究的束缚,以另一视角来重新审视,并从语言类型的性质本身对研究对象重新进行划分。这种思路与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来教授通过这种方法所对通假字的研究只是一个小的尝试,却可以关涉到我们对古代汉语性质等许多问题的再认识。这种观念上的提醒是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最为宝贵的。